清华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21792|回复: 6

向中国古代十大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挑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9 22: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向中国古代十大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挑战719日上午,我市7名大中学学生组成的龙虎山科考探秘队,在经过各种充分的准备工作后,进入悬棺洞穴。该号崖墓洞穴位于仙水岩遮羞峰绝壁,上离峰顶107米,下临水面32米高,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景区动用了1艘木船和1条用80根毛竹扎成的双层竹筏,20多名工作人员分工有序,密切配合,在李氏三兄弟亲自示范和操作下,7名学生通过木制绞车悬吊法依次进入8号洞,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有惊无险,《江南都市报》记者同时纪录了这一场景。

2600多年来,能够进入龙虎山悬棺死亡洞穴的人居考证没有超过20人,这次我市大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千古奥秘,是有史以来我市非专业考古人员第一次通过仿古木制绞车成功进入龙虎山悬棺崖洞,对解开龙虎山悬棺进洞之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们提交了《我们对龙虎山悬棺之谜的解法》,参加悬棺吊装全国最佳方案征集评选。我们希望鹰潭的学子不负众望,为龙虎山扬名天下,为鹰潭的腾飞做贡献。

《我们对龙虎山悬棺之谜的解法》






薛菲 李程昊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区南郊20公里处,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虎山风景区素有“神仙所在”、“人间福地”之誉,而历史悠久的古崖墓群与道教文化、丹霞地貌构成了龙虎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

龙虎山古崖的悬棺群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悬棺最集中、最密集、时代最早的墓群。在人们心中,一直是千古未解的谜:在远古原始的春秋时代,棺木是用什么方法放进百米悬崖绝壁中的洞穴?古越族为什么要用这种殡葬方式将先人安置在悬崖绝壁上?部族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殊荣等等?
一、目前对龙虎山悬棺的解法

〈一〉、仿古吊装法
1、仿古吊装法


20世纪8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与贵溪县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中国悬棺课题组”,提出了一个“仿古吊装法”:先用人攀岩而上,再从山顶沿绳索滑下,在他人的帮助下荡进安放棺木的洞穴。接着再从山顶放下绳索,固定棺木,接着用绞车将棺木升至安放棺木的洞穴口,已在洞穴的人用绳索将棺木拉进洞穴,安置完毕。

根据此方法,龙虎山风景区设计并编排了受到游人欢迎的“悬棺升棺”表演。目前,该方法是唯一由国内专家提出并用于实际演示的。


2
、仿古吊装法的缺陷

我们不否认这种方法,但认为这种方法只是一种推定说,不是揭开龙虎山悬棺之迷的最佳方案。

第一,该方法几经相关的专家考证,迄今未发现文献资料印证。
第二、仙水岩周边99座山峰,有几座山山势陡峭,人无法攀登,古人落后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工具是无法解决在这几座山崖峭壁安置棺木的难题。如金钟峰等近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人是无法攀登上去的。
第三、现实非同表演。棺木自身的重量、木材的质量不同:表演用的杉木棺材是空的,重量较轻。据CCTV 科技视频(http://www.cctv.com/science/20050221/100780.shtmi)《悬棺悬迷》记载,在龙虎山发掘出的18具棺木都是“独根楠木制成……大的有一千多斤,最轻的也有300多斤”,却未提杉木材质的棺木。楠木与杉木在材质及重量上相差甚远。笨重的棺木加上尸体、陪葬品,要用绳索拉到距水面十数米至上百米的高度,换句话,即便是拉到洞口,靠一两个人的实力是更本搬不动的,何况要安置到位。
第四、从已发掘的洞穴来看,洞口朝阳,直径很小(部分未发掘的甚至比现表演的洞口还小),而洞口周边山体上没有人为打桩和钻凿的痕迹,若将棺木拉到洞口,势必堵住洞口,狭小的空间不仅无法施展,甚至里面的人无法出来。

由于上述难题用仿古吊装法无法解决,既然不能解决,就不能代表唯一或最佳。

〈二〉、其它方法

对龙虎山悬棺之谜,国内各界人士和专家提出多种设想并从多个方面论证过,现有的大致为地质变迁之说、堆土说、隧道说、涨水说、机械吊装说、栈道说、云梯搭架说等等。从各个方面对龙虎山悬棺之谜进行了解析,很多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存在不足,缺乏文献资料佐证。

二、我们对龙虎山悬棺的认识和解法

1、悬棺葬的形成

据考:龙虎山悬棺的主人是我国古代的百越民族,其年代经测定为2600年间。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曾在今天的龙虎山和武夷山一带定居。他们遇水而安,择水而居,长期的“水行而山居”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明显的民族个性。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建筑风格特点是依山干栏式,即用竹木依山扎架建高脚屋。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上层居人,下层养禽畜,在竹木搭架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古越人主要生活在水系发达地区。龙虎山泸溪河是龙虎山的母亲河、生命河,因此使用水上工具(船、筏等),捕捞等成为古越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的生产方式,食水产品也成为他们的主要风俗。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工具决定了他们的建筑风格和殡葬方式。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洞自然会用洞。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同土葬、火葬一样,长期生活习俗的演变,悬棺葬成为他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

2、悬棺内的主人。

根据近年考古专家对龙虎山墓群的发掘,出土的文物显示,基本排除藏有外来的文物,且出土的文物比较低廉,说明当时古越族人相对比较封闭自关,悬棺内的主人没有较特殊的身份,表明应属于一般平民,显赫的也仅在部落或部族的酋长之类。

3、悬棺葬的选址及原因。

葬址一般选在朝阳、临江面水的悬崖峭壁上,高度从低到高,几十米到近百米不等。选址的高度最初应该不是身份高低的象征,而是延续由易而难,由低到高,由临水到水上的一个演变发展过程逐步完成的。当然,家境贫困、人缘较差的家庭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将棺木葬在距水面较高的悬崖峭壁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族中可能出现贫富差距,悬葬时为了炫耀,出现攀比现象,以至越葬越高,越葬越大,甚至葬到人不可攀的洞穴为最好,出现炫耀说;除此外,在悬崖峭壁上安置棺木,让逝去的先人免受袭扰困惑还有安全说;将棺木葬在高耸如云的空中,距天最近,有升天说。此外,由于棺木葬得地点较高,朝阳、通风,易于棺木和先人的保存,后人的祭祀朝拜。

4、悬棺葬的用料。

就近取材。主要是小船、木板、毛竹、麻绳等。

三、我们对龙虎山悬棺的解法

泸溪河水势平缓,两岸毛竹树木丛生,可用资源丰富。据史料记载,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古越族人已经懂得了造船和用船技术,并且掌握了竹条(丝)捆绑固定脚手架和麻绳拧搓制造纤绳的技术。这些都是悬棺墓葬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和方法。

〈一〉、方法:毛竹、杉树搭架法

〈二〉、步骤:

1、在安置悬棺的地点,探测水的深度。小于3米深度的直接用搭架方法。大于3米的采用先解决水上的平台方法。

2、搭建水上平台。由于悬棺大都建在临水悬崖上,为了便于操作,须在水面先建成一个搭脚手架的平台,在搭好的平台上操作搭架等同陆地操作。方法:用船排列(根据悬棺高度和搭架高度的要求增减船的数量),靠岸边打桩用麻绳连串固定船只。然后,在已固定的船上铺4CM厚度以上的木版,将船面连成一片,即成了水面上的平台(如履陆地)。

3、搭架。

选择又粗又长且直的毛竹和杉木,按照建筑要求搭建脚手架。脚手架的固定用毛竹条(当地建筑历史上直到近年被钢管脚手架替代前采取的方法)。脚手架由毛竹或杉木一根一根的扎架子,一层一层往上搭建。

小于3米水深的地点,可以用毛竹或杉木在水中直接搭脚手架。

4、高空架子的固定。

扎架子的时候,正好利用靠近主框架或框架边缘附近崖壁上的洞穴,插进毛竹或杉树条,或打桩固定,或斜拉固定,保障架子稳定牢固。架子内通道呈“之”字型梯阶上升,直到安置悬棺的洞口。

5、安装完毕。

架子搭好后,根据悬棺安置的需要对洞穴尺寸进行调整。然后,利用脚手架内通道“之”字型梯阶上升,将棺木抬进洞穴,补充填充材料,安置完毕,封闭洞口,拆除脚手架,拆除固定的平台。

古代确实有许多现代人难以解开的谜,但是古代人受落后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工具的局限,其聪明才智也绝对不如现代人。两千多年过去了,古越民族已消失,但古越文化和古越人生活习俗对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龙虎山墓崖群给世界留下了千年未解的悬棺之谜。我们认为,要解开这个谜,要充分考虑当时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古越民族特有的文化和习俗,考虑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材料来源。我们提出的搭架法就是充分考虑了以上因素,并汲取了其它方案的长处。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专家来龙虎山考察解谜,在仙女岩就是采用钢管搭脚手架的方法,用“之”字型梯阶上升完成的。今天和历史所不同的仅是搭脚手架的材质的不同,而方法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认为,在2600年左右,古越族人集一村或一族之力,通过就近取材和众人齐心协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简易、安全、方便操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3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345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3456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345678.jpg
发表于 2008-7-22 11: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豪爽耶
很想去have a try
发表于 2008-7-23 17: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蒲公英87 的帖子

希望看到你们的成果
发表于 2008-8-5 16: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课题一直在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0: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到现在还是个谜!
发表于 2008-8-13 10: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诱人的,文化是迷人的
发表于 2009-8-24 13: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看了央视走近科学栏目播放的龙虎山悬棺之谜的节目后,对如何破解这个谜题有了自己的想法,随后做了个模型,经模型实验演示,效果完全达到了设想的预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清华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4-18 08:52 , Processed in 0.0435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