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2855|回复: 2

[其他资源]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 07: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极富创造性,内容十分丰富,但也隐含着矛盾和具有明显的不足。它为后来的精神分析的发展提供了灵感的来源和争论的材料。
在照片中的弗洛伊德总是一脸严肃,表情沉重——穿戴无可挑剔,发式整齐,肃穆而不苟言笑——然而,他自己的作品,还有了解他的那些人写的回忆文章里都证明,他是一个极为机智的人,他喜欢讲一些好笑的故事,把一种心理学观点带进故事里。这里有一个例子,是从他对幽默的研究《玩笑与无意识的关系》中选出来的:如果(一位医生)问一个年轻病人,说他是否与手淫有关系,答案一定是:“O,na,nie!(德语:‘呵,不,从没有”——可是,在德语中,onanie的意思就是“手淫。”)

弗洛伊德最伟大和最大胆的一些理论思想都是从细微的小事上得出来的——病人梦中的一个图形或者一个名字,说话走了嘴,一个玩笑,一个奇怪的病症,儿童时代某个场景的回忆,一种面部表情等。在一次有关“闪失”(小毛病,小过失)的讲座中,弗洛伊德对听众说,他知道听众都会觉得这些东西属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研究,可是,他以那无法摹仿的迷人风度解释说,这都是些线索,可以追踪到隐藏起来的心理学真情。正是因为他对病人和无穷无尽的一些细微琐事的高度注意,弗洛伊德才把他创立的心理学当中的一些主要因素串起来了。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1856-1939)生于现属捷克共和国的摩拉维亚的小镇弗莱堡。在他4岁时,全家迁居奥地利的维也纳。他在那里居住了近80年,直到晚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被迫流亡英国。
弗洛伊德聪明好学。1882年,他和布洛伊尔(Josef
Breuer
)联合开业,专门治疗和研究神经症,并于1895年合作出版了《癔病研究》,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开端。
通过对梦的研究,弗洛伊德于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该书构造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对许多知识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1908年,在奥地利西部的萨尔茨堡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会议决定出版精神分析年鉴。同年弗洛伊德组织的“心理学星期三讨论会”改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这些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正式成立。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

(一)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所谓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渗入到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无论是正常人的言行举止还是心理疾病患者的怪异症状,以及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活动,都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
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而不是意识现象。这与传统心理学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适成对照。
(二)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因此,必须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这些方法是: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1、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然后,精神分析者根据患者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分析者和患者都认为找到了病根为止。
①心理学实验技术。萌发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879年由高尔顿首创。有两种形式,不连续的自由联想和连续的自由联想。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方法。让患者无拘无束地如实说出由刺激引起的、进入意识中的所有内容,诊疗者根据患者联想到的内容对其症状做出分析、解释、使患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动和痛苦完全释放出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为了揭示潜意识的愿望,他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梦的真正意义。梦的形成是从隐梦到显梦的伪装的过程,他称之为梦的工作,主要包括:凝缩、移置、戏剧化和润饰;梦的解析则是从显梦到隐梦的破译和探测的过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技术。去掉显性梦境的伪装以了解隐性梦境的本来意欲。弗洛伊德视之为了解潜意识的好方法和心理治疗的基本途径。在弗洛伊德看来,梦中蕴含的个体潜意识欲望和情感(即隐性梦境)由于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不能以本来面目出现,而通过梦的工作予以伪装以对自我不会产生威胁的变形(即显性梦境)出现。3、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对正常人的小过失进行分析,同样可以揭示潜意识愿望。这些小过失主要有:口误、笔误、疏忽和遗忘等。
(三)本能论
本能论构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每一种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对象。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需要和冲动,目的是寻求满足,以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对象是能满足身体需要的对象或手段,本能的对象是可以变化的。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与性本能两种。在他的晚期理论中,他修正了早期本能理论,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状态或需要,主要是身体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欠缺。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本能的对象是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大体相当于人类的两大需要:爱与饥。性本能又被他称为里比多(libido),(精神分析术语。 人类生而具有的一种原始性欲。即性冲动、性本能。驱使人的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弗洛伊德早期视之为性欲,后扩大其涵义,视之为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即生的本能。)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满足。而自我本能则趋向于避开危险,保护自我不受伤害。
弗洛伊德在晚期理论中修正了早期的本能理论。引申出死本能的概念,又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并为生本能。总之,生本能代表爱与建设的力量,其目的是生命的生长与增进。死本能则代表了恨与破坏的力量,目的是死亡或回复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的解体状态。
(四)、人格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伊底又称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伊底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着快乐原则。
伊底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弗洛伊德把伊底比作是“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伊底中的欲望是恒久不变的。伊底完全是非理性的,不知道善恶和价值。遵循快乐原则。纯粹是潜意识的,其中的本能冲动不可能达到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伊底中的本能冲动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是整个人格系统的基础。
自我是伊底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自我遵循着现实原则,即它是理性的,会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来满足伊底的本能冲动。自我的能量来源于伊底,且是为伊底服务的。

自我并非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初只有伊底而无自我。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伊底与环境相互作用,伊底接近外界的那部分逐渐成为自我。故自我是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必须从伊底中汲取能量,故它在本质上是依附于伊底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伊底的本能满足服务。但自我是理性的、审慎的、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来满足伊底的本能。伊底虽然隶属于自我,但自我并不完全是意识的,它的一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即它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超我形成于幼儿期,因为光靠自我的力量不能控制伊底的本能冲动,所以,超我的形成是必要的。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幼儿期会产生对父母的乱伦的本能冲动,为了压抑这种本能冲动,儿童对父母产生自居作用,从而将父母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加以内化,这正是超我。超我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超我是对伊底压抑而形成的,它的能量最终仍来源于伊底,超我的一部分仍然是潜意识的。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通过父母的奖励形成的,当儿童的观念和行为符合父母所持的观念时,父母就予以奖励,父母据以奖励的标准就会内化到儿童的心目中,成为个体的自我理想;良心是通过惩罚形成的,当儿童的观念与行为违背父母所持的道德观念时,父母就予以责罚,父母据以责罚的标准就会内化到儿童心目中,成为良心。朝我遵循至善原则,督促自我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之合于社会道德规范。超我的能量也来自伊底,超我的一部分也是潜意识的。
2、人格发展
由于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冲动看成是伊底的主要内容,因此,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他的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但是,他所理解的性是包容广泛的,不仅包括性成熟后的性,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观念------它们都通过他的性感区的概念而具有性的象征意义。性感区是指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据此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口唇区域为快感的中心。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肛门区域成为性感区。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部纪律或权威,因此代表了伊底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一般地,如果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儿童会形成过度控制的行为习惯,如洁癖、吝啬和强迫的人格特征,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反抗,从而形成过度铺张浪费、越轨的人格特征;如果排便训练过于随便,儿童在成年后容易形成肮脏、浪费、凶暴和不守秩序等人格特征。
第三阶段:性器期(3-5岁)。
生殖器成为快感的中心。在这一阶段,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性欲的对象,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男孩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恋母斥父欲望。弗洛伊德援引自古希腊神话,古老的希腊传奇里,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但是有个流派收入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主和后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不久,有场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很久以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他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一一实现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女孩对父亲产生爱恋,仇恨母亲,称为恋父情结或克勒厄屈拉情结。他指出,儿童要解决这一阶段的危机,必须靠他们自己的先天的性别倾向和对同性父母的自居作用,也即形成超我。如果这一阶段儿童能够逐渐形成超我,那么就会形成正常的人格特征。
以上的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张,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
第四阶段:潜伏期(5-1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里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儿童这时已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此,将兴趣从家庭成员转向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倾向于避开异性同伴。
第五阶段:生殖期(12-20岁)。
这一阶段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会的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达到。因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一是固着,即不论在每个人格发展阶段满足过多或过少,都会使里比多停滞在那个阶段,从而使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该阶段的人格特征;二是倒退,即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从而从高级阶段返回到低级阶段,表现出低级阶段的人格。他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以潜意识心理和性生理、性心理的发育为依据,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揭示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
(五)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在对自我功能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根源的研究中,提出了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观点。
1、焦虑论
焦虑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心理不适状态,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弗洛伊德探讨了焦虑的性质。他认为,焦虑产生于自我,是自我对冲突所引起的结果的反应,是个体把冲突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或是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他的这种焦虑论又被称作“焦虑的信号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导致心理疾病。所以,焦虑在先,为因;神经症在后,为果。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弗洛伊德认为,原始焦虑是后续焦虑的基础,后续焦虑是作为信号的焦虑,即个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只要遇到无法应付的情形或自我意识到里比多的涌现使自己可能再次陷入被动无能的状态,就会以焦虑为信号,调动内部已经形成的防御机制来应付。
可见,在原始焦虑中,自我是被动地体验到焦虑,而在后续焦虑中,自我是主动地体验焦虑,并且以此为信号来调动自我的防御机制的。但无论如何,焦虑实际上是早期创伤经验的反复出现。
弗洛伊德探讨了焦虑的种类。由于自我受三个主人的压制:现实、伊底和超我,所以相应地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焦虑。
一是现实焦虑,它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现实焦虑相当于恐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
二是神经症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伊底的威胁的知觉为基础。而且,神经症焦虑也以现实焦虑为基础,因为,人们只有当认识到自己的本能需要的满足会遭遇现实的危险时,才会恐惧自己的本能。
三是道德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责的知觉为基础。当个体知觉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违反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时,会体验到罪恶感和羞耻感,从而使个体的行为符合个人的良心和社会道德规范。
2、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其特点是伪造或曲解现实,潜意识运用。包括压抑、投射、反向形成等。适当的应用防御机制,可暂时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避免精神崩溃,但如不适宜的过度应用,会妨碍对现实的正确考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主要提出了以下八种自我防御机制。

1)压抑(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个体将意识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冲动经验和记忆放逐到潜意识中去,使之不为意识所觉知,以避免产生焦虑、恐惧、愧疚的过程。作为一种本能的动机性选择遗忘,目的是选择的八那些使个体体验到的冲突或紧张的记忆或相关经验摒除于意识之外。被压抑的经验并未真正消失,而是出于潜意识之中,积极寻找宣泄的出口,常以梦、口误、笔误的伪装形式出现,获得暂时的、象征性的满足。有时表现为神经症症状。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有两种:原始压抑和真正的压抑。)
指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排遣到潜意识中去。压抑的概念有两层涵义:一是压抑是一种主动遗忘的过程;二是被压抑的思想观念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地活跃着,一旦条件许可,如前意识中的“监督者”放松警惕,它们就会伪装后进入到意识中。

2)反向作用
指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
3)投射
指把自己内心中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偏见现象即来源于投射作用。常见的精神病患者的被害妄想也来源于投射作用。
4)否认
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在否认中,重新解释事实占有很大的成分。
5)移置
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或是转变驱力。前者是对象移置,后者是驱力移置。
6)升华
指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他把人类在科学、文化和艺术上的工作成就都归结为本能冲动的升华作用。
7)自居作用
指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常常比拟成功的人物或偶像,从而分享其成就和威严,减轻焦虑和痛苦。
8)倒退
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弗洛伊德认为,倒退有两种:一是对象倒退,二是驱力倒退。
(六)、社会文化观
在晚期,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领域。在此只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的一般社会文化观。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性和人类文明相对立。他所理解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他把人性中比较崇高的无私的对他人和社会的爱解释为是性爱的扩散,即避免对性爱对象的过分依赖而把爱的能量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的结果,从而说明人类群体相互团结和文明借以巩固的心理原因。
弗洛伊德根据上述理论来阐述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他主张俄狄浦斯情结是宗教和道德产生的根源。具体来说,他认为原始人类的图腾禁忌和图腾崇拜,实际上源于人类祖先的俄狄浦斯情结。再如,他把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解释为是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从本能和心理动力的角度考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富有创造性的。但是,他把文明发展与人性相对立,把人性仅仅理解成是人的本能,又是极为片面的。本质上,他的社会文化观是唯心主义的。
发表于 2007-6-21 19: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意思?

整这么个东西啥意思,我也挺崇拜他的,不过他理论多数是靠不科学的方法得到的吧.不过最基本的人格理论还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吧,弄这么个贴出来说啥???
发表于 2007-6-30 11: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科技水平该有能力证明了。

……从古典精神分析拓展到对社会的分析是必然,它们是所谓辨证统一的。

不过,若不是搞那个研究的,感觉实用的心理指南更适合一些。

无聊灌水 ~ ~ 这2条可以解释我会贴的心理动机:
(5)移置
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或是转变驱力。前者是对象移置,后者是驱力移置。
(8)倒退
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弗洛伊德认为,倒退有两种:一是对象倒退,二是驱力倒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清华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3-29 21:09 , Processed in 0.0730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